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波及海外,流亡藏人也难以幸免,瑞士籍藏人慈善家杰素丹珍女士于今年5月不幸罹患新冠肺炎离世。为了让华语世界的读者了解她的一生,本博客特翻译瑞士温特图尔出版的《信使报》对她的介绍文章。
当你想在西藏做些什么,你需要耐心,要经历许多交涉和仪式性的谈话。杰素丹珍于1990年代在西藏首府拉萨附近的村庄建立了儿童村,她起初收养7名儿童,以养老金安置他们。直到今天,这座建筑上仅剩下初建时留下的东西是一位高级官员的题字。
而建造这座建筑仅仅需要剩下一位高级官员的批示时,这名官员却消失了。他几天都没有出现,然后,杰素丹珍开始寻人,并在一家餐厅找到了他。她站在官员面前,大声说话,这位男人很尴尬,因为是公开地被一位女性训斥。
瑞士温特图尔记者Tanja Polli在一本书中描写了这位勇敢而富含激情的女子的故事。这本书基于许多访谈,一个详尽的如同报道文学的新闻报道,看了这本书,你会感觉到Polli在写这本书时,每一个句子都散发着悲悯。
回到故乡
当松赞和嘎登出生后,一家人获得了瑞士国籍,初次有机会出国。1989年回到故乡时,他们感到震惊,特别对她的儿子。西藏很难找到厕所,脏乱,还有无休止的身份证查验。夜里没有光,漆黑一片,没有电视。一年后她再次回乡,为洛桑死去的父亲祈祷,当时她邀请了两名流浪儿童吃饭,从此走上了慈善之路。
1993年起,杰素丹珍在距离拉萨20km的堆龙村启动了她的慈善项目,她表示“这个项目最初其实得到的是基督教慈善组织的支援,因为富裕有权的藏人并不想到直接去帮助外面的小孩,而是去把供养奉献给寺庙,以求得善果。”
(年轻时的杰素丹珍 来源:纽约时报)
(杰素丹珍和她抚养的孤儿们 来源:外交家)
当你想在西藏做些什么,你需要耐心,要经历许多交涉和仪式性的谈话。杰素丹珍于1990年代在西藏首府拉萨附近的村庄建立了儿童村,她起初收养7名儿童,以养老金安置他们。直到今天,这座建筑上仅剩下初建时留下的东西是一位高级官员的题字。
而建造这座建筑仅仅需要剩下一位高级官员的批示时,这名官员却消失了。他几天都没有出现,然后,杰素丹珍开始寻人,并在一家餐厅找到了他。她站在官员面前,大声说话,这位男人很尴尬,因为是公开地被一位女性训斥。
瑞士温特图尔记者Tanja Polli在一本书中描写了这位勇敢而富含激情的女子的故事。这本书基于许多访谈,一个详尽的如同报道文学的新闻报道,看了这本书,你会感觉到Polli在写这本书时,每一个句子都散发着悲悯。
逃离西藏,移民瑞士
谈到杰素丹珍的传记,不得不谈到她的丈夫洛桑和两个儿子松赞和嘎登,他们生长于Rapperswil,他们是一代流亡到瑞士的西藏人的缩影。1963年起,瑞士联邦决定收留藏人难民,现在已经有2500名左右的藏人生活在瑞士。1967年,后来成为杰素丹珍丈夫的洛桑 杰素也来到了Tösstal(瑞士苏黎世附近的村庄 译者注),他当时是一所纺织厂的装配工人。
这篇报道起于杰素丹珍离开西藏,一场在难民营于学校中的艰辛旅程,她从西藏流亡不丹和印度,经慕尼黑抵达博登湖附近的Pestalozzi村。当杰素丹珍抵达那里时,大约12岁,她被收养,也见到了达赖喇嘛。在Wahlwies,杰素丹珍接受了西方人Ruddf Steiner的教育,他的教育倡导自由与个人主义。她也接受西藏佛教教育,非常严格,她没有过自己的生日,而是坚持过“洛萨”(藏历新年)。杰素丹珍起初爱上一个德国男人,但是藏人老师不允许她再接触那个德国人,因为同外族人恋爱违背了藏人的传统。
年轻时,杰素丹珍一步步从助理护工成为一名护士,和年长她14岁的洛桑杰素结婚。此时,洛桑杰素成为了电子厂的工人。在婚姻选择上,杰素丹珍由不得自主,因为她的上师认为她的未婚夫非常好。在婚礼上,杰素丹珍邀请了全瑞士的流亡藏人。
回到故乡
当松赞和嘎登出生后,一家人获得了瑞士国籍,初次有机会出国。1989年回到故乡时,他们感到震惊,特别对她的儿子。西藏很难找到厕所,脏乱,还有无休止的身份证查验。夜里没有光,漆黑一片,没有电视。一年后她再次回乡,为洛桑死去的父亲祈祷,当时她邀请了两名流浪儿童吃饭,从此走上了慈善之路。
1993年起,杰素丹珍在距离拉萨20km的堆龙村启动了她的慈善项目,她表示“这个项目最初其实得到的是基督教慈善组织的支援,因为富裕有权的藏人并不想到直接去帮助外面的小孩,而是去把供养奉献给寺庙,以求得善果。”
在传记叙述的开端《和政府跑马拉松》一章,讲述了杰素丹珍为了挑选符合资格的孩子,以及忘我的工作而影响了她身体健康的往事。杰素丹珍夫妇忘记了对个人财富的追求,摆脱了对世俗的执着。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被迫与中国人合作,所以被瑞士流亡藏人所排挤。这些内容,是这本书最耐看的部分。
这个报道作品也讲述了一些难忘的事,内含四十张照片。也讲述了她自己的孩子因为杰素丹珍的选择而在瑞士过着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她子女的人生虽然孤单,但相对自由。书中也提及了杰素丹珍经历的瑞藏两地文化差异。该书也透露,杰素丹珍曾为了保育院得到资金支持,而前往法国图卢兹旅行,当时,达赖喇嘛正在图卢兹对信众讲法。当时她真的很冒险,因为她没有定计划如何去哪儿,也没有带够足以在图卢兹过夜的钱。然而,这一旅行却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善果累累,亦有忧愁
几十年过去,杰素丹珍已经帮助了300名儿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她仍然与许多受帮助的孩子保持着联络。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她有时忘记了往日的故事,就向孩子们发语音消息查询细节。然而,书的末尾处流露出忧伤——堆龙儿童之家已于2015年被国有化,次年,杰素丹珍在云南藏区香格里拉的慈善项目也经历了痛苦。
杰素丹珍之子嘎登,与瑞士一位财富管理专家结婚。他的兄弟松赞,在云南香格里拉建立了一座啤酒厂,生产“黑牦牛”啤酒出口美国加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